消费新媒网 -> 消费-> 内容

中国海油:实现深水油气开发新跨越

来源:网络 时间:2022-10-27 09:35 阅读量:9562   
中国海油:实现深水油气开发新跨越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确立了战略目标。同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正式开始钻井,拉开了我国油气开发向深水挺进的帷幕。

十年来,中国海油积极践行海洋强国战略,加快能源强国建设,全力圆梦深蓝,使之成为发展新阶段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创造原创技术源泉的法宝,组建了以“海洋尤氏201”、“海洋尤氏720”为代表的“深水舰队”,先后攻克常规深水、超深水、高温高压深水等世界级技术难题。创新深水开发模式,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技术体系,具备从深水到超深水的全海、全方位作业能力,成为世界上能够独立开展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国家之一,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实现了深水油气装备技术能力的重大跨越。

回顾过去,1996年之前,中国深水油气产量基本为零,2012年仅占8%左右。目前,深水油气产量已达数千万吨,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

特别是2021年,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气田“深海1号”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勘探开发生产能力实现了从300米到1500米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使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

中海油中国董事长王东进表示,中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增储上产前景广阔。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上,中国海油将继续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坚持以油气勘探为龙头,以“找到大中型油气田”为目标,坚决当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主力军”。

锻造大国重器

深水是未来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全球70%以上的油气资源蕴藏在海洋中,其中44%来自深水。

深水装备是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武器。为了打开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大门,装备制造尤为关键。

2021年6月25日,中国首个自营超深水气田“深海一号”投产,气田的“心脏”是中国自主研发建造的世界首个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由24万个部件组成,配备了200多套油气处理设备。按照“30年不对接维修”的高品质。其最大排水量达到11万吨,相当于三艘中型航母。是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杰作。

在建造过程中,中国海油与29家优质企业和高校合作,建立了“产学研用”机制,建成了“深海一号”能源站自主RD、设计、产品制造、试验验证、示范应用全链条,不仅带动了国内造船业攻克大型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建造,还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了聚酯电缆、钢悬链线立管等15项关键设备和系统的国产化研发,努力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深海一号”能源站开发应用的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多达64项。该项目的示范研究和应用将使半潜式油气生产平台关键设备的自主率从33%提高到80%。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深海一号”气田与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另一重要工具——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有着不解之缘。

2014年8月18日,一团巨大的橙色火焰从钻井平台燃烧的手臂中喷出,瞬间照亮了夜晚的海面。

“试验成功获得高产油气流,日产天然气5650万立方英尺,相当于9400桶油当量。”该井测试成功,标志着中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取得历史性突破,创下三个“第一”:中国中海油深水自营勘探获得第一个高产气田;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首次深水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自主研发的深水模块化测试装置首次成功使用。

而这口井就是“深海一号”气田。

2012年以来,为高效勘探开发深水油气田,中国海洋石油先后投入使用了一系列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深水油气装备,负责地球物理勘探、地质调查、钻井作业、海底铺设、物资保障和油气生产。

目前,中国中海油已经形成了以“海阳尤氏201”和“海阳尤氏720”为代表的庞大“深海舰队”。在过去的十年里,公司的深水钻井平台从3个增加到现在的10个,其中包括3个超深水钻井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截至2021年底,中国中海油拥有66座深水船舶平台,其中15座深海设备,工作水深1500米。中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装备能力大幅提升。

——2014年11月,中国首个自建极地深水钻井平台“王兴”号交付。作为国内首个1500米深钻井平台,能适应极地浮冰、超低温等恶劣环境,具备寒带作业能力。它可以在全球90%的海域钻探石油和天然气。北冰洋等极地低温区不再是海上油气钻探的禁区。

——2018年4月,我国自主投资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尤氏982”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深海石油勘探开发高端装备规模化和系列作业能力的形成。

——2021年9月,世界首个智能深水钻井平台“深蓝勘探”在中国珠江口盆地钻探成功。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挪威船级社智能认证的钻井平台。也是为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量身打造的新型半潜式钻井平台。可视为中国近海中深水区、高温高压地层和超深埋藏地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任务。

……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海洋石油的数十台大型设备提供了油气勘探、钻井、安装、生产等多项服务。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吹响了中国深水高端装备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号角,为参与“一带一路”国际能源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超重深海工程建设

深海油气工程建设EPCI集成能力是集装备、技术、人才于一体的综合考验。

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深海油气工程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以固定式深水海洋平台、全海油气生产装备和海洋施工装备技术为代表的深海油气工程建设综合能力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能够自主开发深水油气资源的国家之一。

固定式导管架平台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海洋油气开发设备。通过将生产系统从水下移动到固定的海上平台,可以大大降低钻完井、工程和后续生产作业的成本。然而,随着水深的增加,导管架承受的环境载荷迅速增加,这对设计和施工技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由于技术能力的限制,我国的固定式导管架平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仅限于浅水区。

自2012年以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大力开展深水超大型固定式海洋平台科技攻关,在设计和建造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2014年4月,亚洲最大导管架平台荔湾3-1建成投产,中国深水超大型固定式海洋平台设计建造能力超过3万吨。2022年7月15日,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座300米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建成。该导管架高达302米,相当于100多层楼,重达3万吨。按百年一遇的恶劣海况设计,创新应用了2项世界首创、21项国内首创的先进技术,标志着我国深水超大型导管架成套关键技术达到亚洲领先水平。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属的中海油陆丰油田集团区域项目经理杨连峰告诉记者,“通过自主研发,我们的深水导管架从基础理论、结构、设计理念、施工工艺到操作维护等关键技术得到全面提升,为我国200-400米深水海域油气资源的经济有效开发开辟了一条新路。”

然而,随着海洋油气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浮式生产平台+水下生产系统”的全海油气生产设备成为首选,因其造价高、设备设施集成度高、设计施工难度大而被视为海洋工程领域的“皇冠明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海洋石油把FPSO、半潜式生产平台和水下生产系统作为自主研发的优先方向,依托重点工程项目,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工程项目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全海油气生产装备自主研发和制造技术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2018年,中海油承包的35万吨FPSO成功交付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67/P70,开创了中国自主集成世界级超大型FPSO的先河。

——2020年5月,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集成的中国FPSO“海阳尤氏119”建成,突破10余项关键技术,完成30余项技术创新。

——2022年8月,中国自主研制的亚洲首艘圆筒形FPSO船体合拢和上部模块建造同步启动,工程实现了10个关键设备和系统的自主化。

此外,经过近十年的艰苦研究,我国水下生产系统的自主研发终于破茧成蝶。在“深海1号”气田建设中,中心管汇、跨接管、海底管道终端等70多项水下关键生产设备由中国中海油自主建造。中国海洋石油还与国内多家厂商和科研院所合作,成功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套500米深水水下生产系统等关键设备,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核心装备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国内首套深水水下生产系统的工程化应用,使我国具备了成套设备的设计、建造和应用能力。

这些高端装备的国产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深水油气资源的开发效率,还可以大幅降低深水油气开发成本,对于加快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提高能源自给率具有重要意义。

攻克关键技术

随着大型深水油气装备的建设和应用,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2006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了深井钻井完井研究项目组。“没有先例,我们开创了先例!没有标准,我们创造标准!”以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科技为方向,中海油人投身洪流,沉着应战。

经过十余年的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中国中海油海洋钻井技术和作业能力实现了从浅水到超深水的跨越。基本掌握了国外石油公司30年积累的常规深水、超深水和高温高压深水钻井技术的应用,建成了“国”式深水探井钻井技术体系。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该技术体系涵盖了地面井施工、随钻压力监测、泥浆技术、固井技术等诸多技术细节。,并能有效应对钻完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如浅水流动、浅层气、天然气水合物、海底失稳、破裂压力梯度低等。“探井到开发井一体化技术”研究成果被业界公认为重大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也正是依托这些技术,中国中海油相继勘探发现了“深海1号”气田、陵水25-1气田等一系列深水气田,为建设万亿美元气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资源基础。十年来,中国海洋石油在我国相关深水海域勘探开发了11个油气田,推动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勘探开发和生产能力从300米到1500米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充分验证了我国自主建立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生产作业完整技术体系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使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中海油不仅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还在国际上构建了深水开发的“中国方案”。

比如水下采油树的设计、选型、生产等一系列相关技术标准,为世界深水勘探开发贡献了中国智慧,坚定了中国进入深水、在深水区寻找油气的信心和决心。

再如,“海基-1”平台是深水导管架平台开发模式在国内的首次尝试,可减少15%左右的开发投资,大大降低后续钻完井、生产作业的成本,提高油田的采油速度和经济性。它的成功应用为我国中深水油气资源的经济有效开发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目前,中国中海油正以“深海一号”为示范工程,努力构建基于国内产业链的深水工程技术体系,不断提升“全链条”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与此同时,距离“深海一号”气田约70公里的“深海二号”也在加快项目的开发建设。预计2022年正式开工建设。

锤炼深水军团

十年来,中国中海油不断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加强培训,推动深水团队建设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实现了“人剑合一”,挺进深蓝。

当初,面对同行的质疑,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团队白天爬上爬下平台做图纸记录,摸清井控系统中各阀门、管线的位置,晚上翻阅平台施工资料,编写井控手册。他们以超强的毅力,迅速吃透了装满8个集装箱、重达20吨的技术资料,编写了164道工序、848道操作程序、1020道维修程序,加强实践,摸清了1500多台设备的“脾性”,进行了980次培训。平台上的所有员工完全能够胜任深水工作……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消化了世界上近20年发展起来的深水钻井技术。

他们在外国石油公司陵水区块工作,唤醒沉睡千年的“深海一号”;穿越马六甲海峡,在孟加拉湾创造亚洲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新纪录,彰显深水钻井“中国力量”。

“我们不仅要做到从无到有,还要从无到有,做到尽善尽美!中国人要量力而行!”“2012年度海洋人物”,邓明川撞楼,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首任平台经理。

十年来,在深部钻完井领域,中国海洋石油结合长期勘探经验和发展目标,制定了钻完井人才发展规划,培育了特色钻完井文化,建立了畅通的人才培养渠道和发展机制,培养了一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海上油气钻完井铁军。

近五年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深水钻井完井团队获得42项科技奖励和33项授权专利,建立了区域关键技术体系,提升了深水钻井完井关键技术,形成了一系列钻完井技术体系,具备了多个海域的钻完井作业能力和技术支持。

此外,在深水开发生产方面,面对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首次应用,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中国中海油开发生产团队不断探索攻关,完成了水下生产投产以来的全流程应用,编写了30多万字的技术手册,申报了5项技术创新项目。解决了水下生产设备、水下流动性保障等各种问题,攻克了水下生产作业技术,成功探索出一套深水气田生产技术方案。同时,成功解决了汽轮发电机、干气压缩机等一系列关键设备运行问题,形成了一套国产化操作规程。《深水生产管理手册》和《深水生产维护手册》已初步完成,为后续深水油气开发提供了理论储备和人才储备。

增产增储前景广阔。

“中国海域深水沉积盆地发育良好,油气地质条件好,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勘探开发储采前景广阔。”王千金看着路。

以深海天然气产量为例。2021年,我国海洋天然气产量达到196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0亿立方米,增长5.4%。

从资源潜力来看,相关深水区勘探仍处于早期阶段,已探明天然气3900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待发现量超过3.5万亿立方米。待发现的天然气主要分布在1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勘探前景广阔。

王东进表示,今年以来,国际油价高位震荡,全球油气勘探明显向深水和超深水倾斜。同时,也为中国深水区油气勘探开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根据部署,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将对一些地质条件好、资源潜力大、勘探程度低、风险大的新区域和油田适度增加和实施一批风险探井,努力寻找大中型油气田,实现深水勘探新突破,形成增储上产的新大场面。同时,加强已发现深水油气田的开发,加快产能建设,尽快投产,实现规模效益和增产。

“十四五”期间,随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不断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加快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和万亿立方米大气区建设,中国海洋油气产量将持续增长。

同时,随着“深海1号”气田、荔湾3-1气田等主要气田的持续稳产,十余个气田的互联互通将形成多气源互补格局,将有效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有助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